首页

套路视频扶桑女王

时间:2025-05-26 09:17:39 作者: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已培养千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国际化人才 浏览量:39600

  中新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获悉,设在该校的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十余年来已培养1000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的国际化人才,成为两国科教文化合作的一面旗帜。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顺利举办。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中丹绿色创新日”近日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和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同步举行,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在哥本哈根会场开幕式上致辞时回顾中丹科教中心的发展历程,透露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情况。她表示,围绕《中丹绿色联合工作方案(2023-2026)》,中丹双方将在环境、气候和绿色技术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随后,王艳芬代表国科大与丹麦清洁科技集群(CLEAN Denmark)签署合作备忘录。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包括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中丹绿色发展论坛和中丹青年交流论坛,两国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学生分别分享在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与经验,围绕绿色政策与技术实践展开讨论,并举行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启动仪式。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举行启动仪式。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据了解,中丹学院是由国科大与丹麦高等教育和科学部及丹麦8所大学共同发起创建的科教合作平台,旨在发展和加强中丹之间的教育合作,增加中丹两国学生及科研人员的交流互动。作为中国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丹学院承担着中丹中心的教育功能,致力培养拥有跨学科思维、具备创新意识、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与创业高端人才。

  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接受媒体采访介绍说,中丹学院每年来自欧洲教授的规模稳定在200人次,提供水与环境、神经科学与神经影像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创新管理、生命科学工程与信息学、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食品与健康等全日制英语授课的硕士项目,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并能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为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作总结。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她指出,下一步,中丹学院要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全球面临重大挑战的能源、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等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力度,并进一步推动合作成果转化。

  2025年是中国与丹麦建交75周年以及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订40周年,“中丹绿色创新日”活动在此背景下举行,既展示中丹科技合作成果,也为两国未来加强可持续发展等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四十不惑”福建永安一路“蝶变”向新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将文物的追索返还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专门成立了有关的机构,来推动这项工作开展。截至目前,中国已与秘鲁、意大利、希腊、土耳其、美国、澳大利亚等27个国家建立了防止文物盗窃、盗掘及非法出境的政府间合作框架,成功促成了43批次、1900余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中美两国政府已第三次续签“关于防止中国文物非法入境美国的政府间谅解备忘录”有效期再度顺延五年。

沉沉嘉穗泛金黄 邮储银行助力秋粮收购有序开展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他走进社区会客厅、党群服务中心、社区食堂,同大家亲切交谈。老旧小区改造、便民服务、饭菜价格,一件件百姓身边事,都是总书记心中的牵挂。

美国宾州突发爆炸致5死3伤 多所房屋被夷为平地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强调,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这既包括“破什么、立什么”的认识论,也包括“怎么破、怎么立”的方法论。全面深化改革是“破”与“立”的辩证统一,“破什么、立什么”取决于社会主要矛盾,统一于党的主要任务。中国改革开放历程,正是在“破”与“立”的辩证运动中不断深化的。

法官细论“开门杀”引出的法律问题

谈及在现场聆听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感受,来自阿尔及利亚的记者萨米·卡伊迪表示,报告全面总结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充满韧性和活力的原因,并详细规划了新一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明确、措施精准,极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澜湄印象】柬埔寨:湄公河畔丝绸岛 “水布”工艺传百年

1941年,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撰写的《巴西:未来之国》出版,书中寄托了对人类文明的美好希望。习近平主席说,“我期待着金砖国家能够像书中憧憬的那样,共同成为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未来之国,开创世界经济增长更加多元、国际关系更加民主的美好未来。”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